當前位置:首頁 > 觀點 > 范 悅 > 中國的住宅生產工業化動向
這次給我的題目叫做:“中國的住宅生產工業化動向”,先說一下題目,對我來說實際上難度比較大。因為什么呢?雖然很多年前在東大的松村研究室搞一些研究國外的工業化,但是對國內的工業化,尤其本身我國的工業化搞的不是很多,所以是一個非常冷門的方向。第二點就是說雖然我國住宅現在建設量比較大,但是主要還是以現場生產方式的商品化生產為主,這是一種比較單一的模式,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這些比較龐大的住宅生產也開始逐漸的有了一些現場生產的合理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廣義的產業化,比如在現場和工地上,機械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主要的生產方式還是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現場施工方式。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那么我們這里說工業化或者說集成化。簡單的說比較直觀的說是一種智能化設計,然后是工廠化生產。通過這種機械化運輸和現場的機械化生產這種模式,它的管理模式我們還沒有形成,是我們一種發展方向。在這里面比起制造業是遠遠的落后,另外與國外發達國家像剛才的德國和其他日本這些國家差距還依然巨大。
所以,這里也就是對應我們今天的主題,關系到我們國家住宅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且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所以下面我想通過幾個方面的討論希望發現一些工業化的特點。
首先是關于工業化住宅定義的問題。剛才提到了一些工業化定義的設計,包括生產施工循環的過程。在這里面我用一種比較直觀的說法,從許多專家的定義里面選取了松村教授的定義作為開頭。他認為工業化住宅一方面是作為硬件的技術層面,另一方面應該還要包括這種軟件的就是社會方面的組織和管理的層面,并且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的這么一個過程。我們說與工業化相關的概念,這里面稍微加以解釋,就是以住宅工業化它的范圍,這邊有英語,范圍和它具體來表述的這種預制裝配化。還有比如說應用具體的技術手段,比如說用預制混凝土工法,它的手法當然還有其他的具體技術。對應的創造或者是生產出來的住宅,它在這里面做以表示,比如說工業化住宅或者叫裝配化住宅,還有PC集合住宅中表述。
在我講的范圍內,本身由于程度和范圍的不同,我們主要傾向于預制裝配化這個范圍,以下我通過三個方面來談一下我國的住宅工業化的問題。
第一,首先要看一下國外發展住宅工業化的背景。
第二,著重回顧一下我國在工業化、模數化方面的歷程。
第三,看看我國現階段工業化的新動向。
首先看一下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的歷程,國外工業化主要是從二戰開始的,主要是為了重建飽受戰爭破壞的城市以及改善居住環境,這是一個主要的動機。這個是當時法國戰后住宅受損的情況,以及比較惡劣的衛生條件這么一種情景。這樣就是這種戰后的大量的建造住宅這種需求和傳統的手工生產方式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矛盾也是主要的矛盾。發展工業化成了戰后重建和政府的首要任務,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國家就不約而同的都選取了當時的比較先進的預制混凝土的工法,右邊可以看到我們所說的預制混凝土的大阪制作過程。它這種技術特點,實際上就是構架的重力越少、建造的數量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左邊的圖是當時法國的施工現場,采用的是現場生產的這種預制混凝土的方式。我畫了一張關于PC工業化發展的,實際上關于PC技術本身,在二戰之前在歐洲和美國都有很多技術上的積累。但是真正發展是在二戰之后,也就是說在紅線右邊這個范圍,主要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之間叫做大規模住宅定制這么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建設量實際上是非常大的,在每個國家在70年左右,建設的幅度每一千人建造的戶數大約都在十戶左右,這個量非常大。我計算我們國家包括上海、北京都已經超出這個范圍,每一千人建造十戶以上這么一個過程。
那么這個量是非常大的,這個階段主要是集中在歐洲發展PC工業化。另外,后來又是在日本以及韓國等亞洲國家也有所發展。由于是大規模住宅定制,所以必須建立在政府訂單和技術認證以及標準設定的基礎上。左圖是瑞典的從1965年開始十年建百萬戶住宅這個龐大的計劃,所以它都是應用的標準的大阪式的住宅方法。右圖也是很多國家在當時制訂的標準化以及模數體系的這么一個圖例。由于是大規模住宅定制和標準化設計和生產,勢必造成城市千篇一律的問題。比如說在法國遭受批判的城市小區的住宅開發,被比喻成像香一樣或者是棒子一樣的開發。
延伸閱讀:
新時期我國住宅工業化的發展之路(1) 凡本網注明“來源:預制建筑網”的所有資料版權均為預制建筑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預制建筑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3)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書面來函聯系。
[責任編輯:Susan]